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最根本的认识之道
张 军 著
人类最根本的认识
认识能力是人类最根本的能力,是其它一切能力的根本。而认识之道(或称认识方式或称认识模式或称认识习惯或称哲学的方法论等)更是根本中根本,它是所谓哲学世界观和其它方面的根本,它包括简单低级落后的 一元不变(又称理性)认识之道和复杂高级先进的转化认识之道。 认识从从内容上包括:什么、怎样和检验三个方面。 1、什么包括是什么、做什么和为什么三个方面。 (1)是什么 也就是所谓哲学的世界观,它注重概念、定义、界说、性质、本质、确定、规定规范、符合、是什么、应该、应该是什么、实质、实在、存在(理性存在,非自然真实的存在)、所有、本源、因或果、终极、 共同;是(与非相对)、好(与坏相对)、正确(与错误相对)……。 (2)做什么 这里的做是广义词,泛指及物动词+宾,如认识什么、用(利用、作用、实用)么什、观察什么、批判什么、探究什么、创新什么、做(狭义)什么……。与感觉经验、假设、……有关。 (3)为什么 包括目的、目标、希望、愿望、动机、动力、前提条件、解决问题,也包括可能性、意义、效用、作用和功能……。 2、怎样 也就是所谓哲学的方法论,它包括认识之道、手段、因果关系、工具、过程、循环、链式、顺序(秩序、程序、流程 )、解决方案、适合、动态平衡、利用什么、实(试)验……。与相互(阴阳)和交互(五行)作用……有关。 3、检验 又称验证、衡量、权衡、价值、判断、检查、检测、评估和评价……,与假设、目的目标、效用效果和标准、自动控制、传感器……有关。
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最根本的认识之道
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最根本的认识之道:简单低级落后的一元不变(又称理性)认识之道和复杂高级先进的转化认识之道。 一、简单低级落后的一元不变(又称理性)认识之道: 1、在西方包括两条简单低级落后的一元不变认识之道: (1)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年)(创始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数论-“数是万物本原”)-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年)(原子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牛顿(1643年)(集大成者-集培根的感觉论、毕达哥拉斯的数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于一身)的原子一元论。 此道的重要人物有笛卡尔(原子理性)等。 主要方式为分析-还原法,如数学的微积分。 (2)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集大成者)的 形而上学存在终极论和非此即彼的二选一论。 此道的重要人物有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还有各种宗教等。 主要方式为分种类法,在科学等为分种类法,在哲学为形而上学的终极存在论和非此即彼二选一论。杜威认为:形而上学乃是对于各种存在所表现的一般特性的陈述,至于它们分化成为物理的和心理的则置之不问,而形而上学便似乎跟批评和选择,跟一种有效的爱智是没有关系的。它从分析和界说开始,而且也以分析和界说为结束。当它把那些一定会在每一种语言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特征揭示出来时,它的工作便完成了(摘自杜威的《存在、价值和批评》)。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形而上学所谓的真“存在”并不是一种自然的真实存在,而是一种必须符合形而上学或落后的科学观所揭示出来的特性和特征的“存在”才能称为真“存在”;如果不符合形而上学或落后的科学观所揭示出来的特性和特征的“存在”,即使是自然的真实存在,也被称为“伪存在”或伪科学。 2、在中国包括孔子(多分类)(公元前551年)-孟子(公元前372年)(二分类-善恶)-朱熹(1130年)(理性-一元论)。 二、复杂高级先进的转化(相互即阴阳-交互即五行作用)认识之道又称为实验经验(或实验)认识之道、实用主义认识之道和工具主义认识之道等,包括: 1、基本的培根(1561年)(创始人)-杜威(1859年)(集大成者)的实验经验认识之道。此道的重要人物洛克(1632年)(是感觉经验或原子经验或绝对经验或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经验分为三个层次:经验性经验、感觉性经验又称经验主义或绝对经验或原子经验(代表人物洛克)、实验性经验或称实验(代表人物培根-创始人和杜威-集大成者)。 2、高级复杂(阴阳作用-五行转化)先进自然整体生态智慧(范围-深广-层次)的五行阴阳转化认识之道。 是实验经验的最高级层次也是认识之道的最高层次。 3、总的来说,认识之道如果按自然关系划分可分为四个水平的认识层次: (1)低水平的认识层次:形而上学的终极存在论和非此即彼的二选一元不变认识之道; (2)中低水平的认识层次:原子一元不变认识之道; (3)中高水平的认识层次:培根-杜威自然相互-交互作用的实验经验认识之道; (4)高水平的认识层次:中国的自然智慧的五行转化认识之道。 这里十分有必要认识一下“自然关系”的真正含义,杜威曾对自然关系做了最恰当的揭示:“一切经验材料都同样是真实的;这就是说,都是存在的;每一种材料都有权要求根据它自己特殊的特点和它自己特有的问题来加以处理。用哲学的术语来说,每一类型的题材都有权按照它所提出的问题和解答这些问题时所必须进行的操作来具有它自己所特有的范畴(摘自杜威《确定性的寻求》的第八章《智慧的自然化》) 。” 4、简单低级落后的不变(又称理性或一元)认识之道是以不变应万变,排斥拒绝变化;复杂高级先进的转化(相互即阴阳-交互即五行作用)认识之道是以变应变,以变化指导变化。在当今瞬息万变世界里不变认识之道早已不能适应这种瞬息万变世界的需要了,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简单低级落后的不变(又称理性或一元)认识之道,确立复杂高级先进的转化(相互即阴阳-交互 即五行作用)认识之道以很好适应这瞬息万变世界的需要。 三、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根本认识之道的性质: 1、简单低级落后不变(又称理性或一元)认识之道具有不变性、唯一性、绝对性、无前提条件、排他性、排斥(出)性、普遍性、共性、统一性、一致性、概念性、理论性(知性)(纸上谈兵性)、人为性、理性、超自然、确定性(精确)、先在性、分割(分隔)、纯粹性、已知性、静止性、决定性、反映性、旁观性、被动性、本原、终极性、极端性、自洽性(自给自足性)、无目的性、非此即彼性(如是非、真伪、好坏、正确与错误、善恶、肯定与否定、选择与排斥……)、完美性、全面性(无所不为性)、中心性、集中性、直接、抽象、必然性 、假大空、存在性(符合已知先在的理性存在,非自然真实的存在)、实在(有)性、物质性、心理性 ……。 2、 先进复杂高级自然的转化认识之道具有变化转化性、多性、相互(阴阳)-交互性(五行)、相对性、有条件性、兼容性、特殊性、个性、应用性、实用性、自然性、实验性、概率性、实效性、相互-交互作用性、未知性、主动性、平衡性、目的性(动机)、适用性、动力性、生态性、选择性、行动性(行为)间接性、真实性、批判性、反思性、循环性、预测性、趋势性、假设性、想象性、现象性、诊断性、判断性、方式方法性、实效性、作用性、功能性、智慧性、运用性、利用性 、关系性、感觉性、感知性 ……。 四、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根本认识之道的认识对象: 1、一元不变理性认识之道主要是认识: (1)原子一元不变认识之道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 (2)非此即彼二选一不变认识之道是认识:所谓哲学的世界观或终极实在(或称存在),是非、好坏、肯定否定、善恶、正确错误 ……。 一元不变认识之道的弊端用杜威的一段话就可以深入地认识:“笛卡儿已趋极端了。后来一辈人更趋极端,譬如说一件笑话,不必讲那一件这一件的笑话,只把笑话的概念十分明白,自然会笑。这一辈注重理性的概念竟到这般田地(自杜威的《思想之派别》) 。” 实际上这是在假设知道了是什么也就“随之”或“自动”就有了做的结果了,而不用真正去具体的做了。如知道猪肉是什么,“随之”或“自动”就有了做好了的各种猪肉食品似的,而不用真实具体地去做了。不知道这种极端认识的人算不算愚蠢,中国现在为什么砖家越来越多就是用这种极端的认识方式的结果。 因此这种一元不变认识之道只知道知(即是什么)就行了,不用去行(即做)了。所以知行是分开的,更谈不上知指导行了。这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 2、转化认识之道主要是认识做什么?,这里的做是广义词,泛指及物动词+宾。包括做什么?用什么做?怎样做?效果如何(检验)? 转化认识之道知与行是相互促进的即认识之道指导认识结果,认识结果指导行动之道,行动之道指导行动结果。这一过程交互作用,循环往,这是用以致学。在这里认识之道是关键的关键即根本,而认识结果相对认识之道是次要的。 五、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根本认识之道的检验 1、低级的一元不变认识之道的检验的标准是已知先在的实在(或存在或实有)。 2、转化认识之道的检验标准是实际效果即操作是否实际解决了问题。 英国哲学家罗素(1872~1970年)说:“任何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感兴趣的人,应当特别对美国进行研究。就我看来,本世纪内在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最杰出的成就产生于美国。聪明机敏的美国在其粉碎欧洲的桎梏而取得成功时,已经发展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崭新眼光,这主要是詹姆斯和杜威的研究所结成的硕果。”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从严格观点看,杜威哲学的重要之点是他对于真理的传统解说的批判,从而提出工具主义的真理论。”罗素解释道,多数职业哲学家认为真理是固定不变和永恒不易的,是完备无缺和终极性的。美国学者称他创立的反映时代剧变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是“美国天才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自杜威的《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例如中医和西医,如果按照一元不变认识之道,西医知道是什么病,方法符合西方已知先在的方法,即使治不好病也是科学的;相反中医说不出是什么病,方法不符合 西方已知先在的方法,即使帮助病人恢复了健康也是不科学的。如果按照转化认识之道,以实际的操作效果作为检验标准,那么中医不仅是科学,还是高层次的先进的科学。 六、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根本认识之道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一件具体的事情,涉及创什么?怎样创?结果的检验方式等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未知的需要观察探究的,这是转化认识之道所擅长的,因此转化认识之道能够促进和指导创新,而且只有转化认识之道才能够促进和指导创新。 一元不变认识之道严重地束缚和阻碍着创新。 |
认识之道可分为三个层次
认识之道可分为专业或具体层次、专业基础层次和基础或根本层次。先进转化认识之道和落后的不变一元理性认识之道就是基础或根本层次。以下就是示意图:
|
|